9月1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
杭州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
位列全球第13位,创历史新高!
01?杭州创新表现如何?
在2025年的排名中,杭州作为独立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13位,较去年上升1位,超越南京、武汉,跃居中国集群第4位,连续4年进入世界前15行列。随着全球创新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创新,已然成为杭州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报告显示,2025年杭州的PCT申请量为11128,在全球总量中占0.85%;科学出版物发表量为81181.1,在全球总量中占0.9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排名在原有“PCT申请量”“科学出版物发表量”2个核心指标基础上,新增了“风险资本交易量”核心指标,既强调知识产权的产出与布局,又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与价值实现。杭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为2804,在全球总量中占1.19%。
2020年以来,全球创新指数还按创新强度对百强集群进行排名——创新强度是指专利、科学出版物和(现在包括的)风险资本交易的全球综合份额,按人口进行归一化。在最新排名中,杭州2025年创新强度排名位居全球第25位,位居中国第2位,仅次于北京。此外,北京、杭州是唯二的同时出现在此次全球前25大创新集群和全球前25大创新强度最高集群两个排行榜中的中国集群。
02 杭州做对了什么?
近年来,杭州以“134X”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为抓手,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
01.抓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攻关
增强科创平台策源力。超常规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大科学装置均实现“零”的突破,形成了“1+2+33+7+N”战略科技力量矩阵。现有双十平台重点技术赛道五大产业全覆盖,并已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推动科创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实施“伙伴计划”,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加速产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目前已有近20家重大科创平台完成与1家重点高校、1家龙头企业、1个产业链(服务N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牵手结对。
02.抓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能级
制度化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参与科技活动全链条的主导度,探索“四题一评”科技创新新模式,确定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市级科技重大项目占比不低于80%。深入实施“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高上规、规上高”等行动,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形成3个“80%”和3个“90%”企业创新特色。
03.抓成果转化,推进首选地建设
让科技成果围着企业“转”。持续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智者大模型2.0为牵引,为企业、科研成果进行多维度智能画像,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推进成果对接2000余项、促成100多个项目落地转化。让服务平台围着产业“建”。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现有概念验证中心36家(创建类30家、认定类6家),3个案例入选全国概念验证经典案例,占全国1/4。
04.抓创新要素,深化教科人一体改革
研究起草教科人一体贯通青年创新单元指导意见,落实“校企双聘”改革试点,全市已跑通7个案例(全省9个),数量居全省第1;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协调机制,累计流动共享人才468人,列全省第1,对首批9家新兴科技企业给予475个高层次人才授权认定名额;签约247名“科技副总”,形成58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有效提高产学研用协同用人能力。完善“三名工程”管理机制,建立重大科创平台绩效评价机制;以双一流“196”工程为引领,支持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市属高校深化与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合作,统筹推进各类产教融合新型平台建设,有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接下来,杭州将一以贯之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基因和核心动能,全力以赴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