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杭州市锚定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以探路者的奋进姿态,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委科技办坚持“案例即路径”,以小切口牵引大突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破解教科人一体融合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探索“教科人一体改革”路径搭建了“桥梁”。
即日起,「创新杭州」推出《从案例看路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杭州市第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的创新做法与优秀成果,以期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01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 产教科协同推进特种设备领域新质生产力育成
实施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院校共同组建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通过实体化运行机制打通“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构建“专业共建、课题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转”四维协同体系,推动特种设备领域技术标准进课程、企业真题进课堂、师生成果进产线,着力打造全国特种设备领域教科人融合改革先行标杆。
一是构建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联合中国计量大学等7家高校成立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建立“技工—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后”多层次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新模式,精准开展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建立岗位实践、课程教学、技能大赛、职业证书“四位一体”复合培养机制,安排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技术研发或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考取上岗资质证书,助力从毕业迈向就业。联合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建立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奥的斯电梯、西奥电梯等打造强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实现“平台赋能、反哺育人”循环。
二是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产业人才培养新平台。整合学校教师、行业工程师、企业技师等组建师资库,形成“三师共育”教学模式,入库专兼职教师87人。打造“教学实训+应急演练+普法科普”一体化教学实训公共平台,自主开发包含5大类别考试系统的数字化职教平台,实现教学、培训、考试一站式服务。引入全球行业标准的培训模块化课程,形成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毕业即就业的三证合一培育体系、继续教育考评和比赛知行合一实战体系的“三元评价”课程体系。
三是构建需求需要深度融合的社会服务新模式。聚焦产业集聚区、特种设备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人员能力提升需求,推进“职业教育、普法科普、应急实训”三位一体职业技能提升及“检验、科研、培训”融合发展服务方式。融合社会服务领域,整合相关技术、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为行业提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标准、技能实训、应急训练、普法科普、职业技能认定、产业创新研究等全要素“一站式”服务。
02 白马湖实验室“双聘破壁·赋权共益”模式 破题人才流动与成果转化困境
实施单位:白马湖实验室、滨江区科技局
白马湖实验室创新提出“双聘柔性用才+三分赋权+链式协同”的改革模式,旨在消除高校与科研平台之间人才流动屏障,建立知识产权价值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助力实现“实验室研值”到“产业产值”的高效跃迁,为教科人一体改革和成果转化提供浙江方案。
一是开展双聘引智,激发“高端人才潜能”。实施“档案不动、身份保留、任务导向”柔性用人机制,保留人才高校事业编,柔聘担任实验室团队负责人,汇聚资源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当前,实验室已有7支团队负责人为高校双聘人才,组建起“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团队合作成果转化模式,双聘人才叠加薪酬和股权激励,增强了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是三分赋权,首创“风险共担转化”机制。针对国有企业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三大困境,白马湖实验室建立起科技成果“核心团队+实验室主体+转化激励”三分赋权转化模式,将科技成果18%所有权赋予核心团队,充分激发科研团队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建立成果转化规范流程,通过自主转化孵化、专利授权许可、成果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配合资产评估、赋权公示等系列规范程序,规避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是链式协同,构建“研产用销一体闭环”。搭建“技术需求端(能源企业)—科技研发端(白马湖实验室)—产业应用端(浙能企业)—产业推广端(合作企业)”协同平台,充分挖掘高校双聘人才的潜力,调动各方资源要素,推动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快速转化,为转化企业持续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双聘人才、科研平台共赢局面,为科教人一体改革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范本。目前,白马湖实验室已与多家浙能产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立4家联合研发中心,快速推动多个成果落地。
03 杭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科创岛”模式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新动能
实施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共建“科创岛”为载体,聚焦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要素聚合不足、校企地协同不深等难题,创新探索“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生态重构”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路径,打造“人才聚合—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范式。
一是突破壁垒,首创“教授创新工作室”,吸引高端人才聚合。创新设立“教授创新工作室”,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实验场地和转化服务。通过打破体制壁垒,成功吸引西湖大学刘鹏博士后团队入驻并注册杭州西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在光合微藻领域的技术获五矿集团、滨海集团等企业投资2500万元。团队带头人正式入职杭州师范大学,实现“项目—人才—学科”深度融合,为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改革机制,构建“1+3+N”陪跑体系,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建立三级辅导机制,为每家入驻企业配备联络员(基础服务)、辅导员(政策对接)、导师(战略咨询),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提供 N元生态支撑,引入海邦投资等战略合作机构,提供技术研发评估、融资拓展及人才培养等全链条服务。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陈侠斌教授团队在该体系支持下创办矩阵生物药业,已成功立项多个新药项目,2个癌症靶向药项目进入临床批件申报阶段,加速了科研成果到市场转化的价值闭环。
三是创新生态,打造“科创岛”枢纽,深化校企地协同。联合余杭区规划“科创岛”,加强校企地联系合作,通过空间重构和平台共建,聚合“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AI+教育”等特色大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共建香港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达摩院建设智能助教系统,赋能基础教育,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同时带动大量就业机会。
来源|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