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从案例看路径 | 杭州市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创新实践④

发布日期:2025-08-29 11: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编者按:今年以来,杭州市锚定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以探路者的奋进姿态,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委科技办坚持“案例即路径”,以小切口牵引大突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破解教科人一体融合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探索“教科人一体改革”路径搭建了“桥梁”。

即日起,「创新杭州」推出《从案例看路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杭州市第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案例的创新做法与优秀成果,以期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01 钱塘区以“高校博士入企、企业导师入校” 人才双向流动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实施单位:杭州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钱塘区科技局

钱塘区发挥“高校+企业+平台+产业链”独特产业人才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三题模式,改革全职博士入企留企和产业导师自主人才认定,通过实施“博士入企”和“产业导师”工程,为校企双向人才有序流动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全要素保障,出台专项政策,促进人才安心流动。设立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推进具体工作,出台《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实施方案和扶持政策》《钱塘(新)区“博士入企”“产业导师”实施细则》等制度,选派高校博士教师到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给予入企博士教师最高5万元奖励。开展“产业导师入校”行动,企业的E(QE)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在高校兼职担任“产业实务导师”的,给予人才每年最高3万元补助。

二是全过程服务,实现精准匹配,促进政、校、企、协合作模式。线上打造“钱塘校融·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汇聚5690名高校博士专家、5905家企业、1532台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让校企双方“0”次跑,在线实现需求便捷提交和智能匹配。线下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实体打造3000平方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服务矩阵,面向高校和企业发布“人才征集令”,按照行业类别组织“校企双进”对接路演,累计开展宣传推广活动150余场,收集企业技术需求358项。

三是全周期管理,推动提质增效,促进合作长效共赢。印发《“创新驱动促转型 博士专家进企业”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博士入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形成准入、考核、回访等12项标准化流程,每周至少2.5天入企服务机制,建立“基础工作+绩效成果”考评体系,政府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年“3+2”万元津贴补助。升级《杭州钱塘(新)区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给予企业购买博士专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合同金额最高50万元的补助,激发企业侧积极性。政府资助一年服务期满后,鼓励校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等载体,实现产业造血和科教能力提升双赢。

02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以人才发展激活产研医协同发展案例

实施单位: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钱塘区科技局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学所”)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研究机构,也是浙江省重点引进和打造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主平台。医学所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聚焦打破人才壁垒、释放人才效益,以创新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一是紧扣科教人一体贯通的核心引擎,丰富产研联动引才机制。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研究所,充分释放国家队创新平台优势,与钱塘区共同打建高层次人才“共引共享”的创新生态。自2020年10月实体化运行至今,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打造了一支由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及海外青年人才组成的科研核心骨干队伍。科研骨干中国家级人才入选者超1/3,院省级人才超2/3,具有海外名校研修经历者占比超70%。全面激活人才链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变效应,构建全周期人才赋能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从科研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发展沃土,尤其是为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构建吸引高端人才的“强大磁场”,成为吸引和汇聚生物医学领域高端人才的战略高地。

二是将博士后工作站作为人才流动的重要枢纽,培养博士后成为助力产研医协同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始终把博士后作为引进优秀青年人才的前置窗口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蓄水池,2021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独立招收资格)以来,目前已累计招收博士后500余人(现在站博士后350余人)。医学所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青年博士后人才成为连接科研、临床和产业的重要纽带,构建“创新在所、创业在杭”的人才生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高效串联高教资源、科创平台与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人才、科技创新、临床诊疗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三是以研究生教育培养作为关键纽带,精心构建起科教研一体化的全新育人格局。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与浙江工业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522名,在培养机制上持续创新。一方面,完善导师组指导制度,精心组建起一支多元化导师团队,全力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所企联合培养,携手多家知名企业、医院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实践基地,依托医学所高能级平台,以重大重点项目为有力牵引,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着力培育高质量生物人才,为地方人才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03 杭州市富阳区以科技成果转化范式创新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单位: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富阳区科技局

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光所”)以“算法+数据+基地”科创模式助力科学家创业,通过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体系,助力科学家将原始创新(“1”)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10/100”),通过人才培养机制锻造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科教人才融合共同体打造科学家创业雨林生态。

一是以“人才黄埔生”培养机制,锻造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创立“中科神光科创CEO特训班”,助力科学家弥补商业能力短板,已培养学员80余人,其中60%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杭光所2.0创新创业“黄埔军团”;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后近20名;与北大、浙大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超100人。通过构建“黄埔系CEO人才领军—博士后技术攻坚队突破—联合培养生发展筑基”的三级人才梯队,为硬科技企业“实验室研发→中试转化→产业扩张”全周期发展锻造科技转化主力军。

二以科教人才融合共同体,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动能。成立由国际学者、产业及投资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面向光电领域识别高技术缺口,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项目验证,构建起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全流程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以“杭光特色”培育算法高效转化底层创新,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光电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储备池。目前,杭光所累计引育科研人员500余人,包括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能。

三是以“数据+算法+基地”科创模式,打造科学家创业雨林生态。构建“创新—创业—创投”孵育体系,成立了专业服务团队,帮助科学家补短板,陪跑科学家创业。把沉淀的科技成果、投资、金融服务机构和产业机构“数据”进行融合,以“算法”为核心的“数据+基地”的新范式促进企业由“单一发展”变为“产业链共同体”的产业耦合发展模式,助力富阳打造光电产业集群。


来源|法规处